第(2/3)页 赵四理解郑专家的谨慎,这是科学态度。 他平静地回应:“郑工,您说得对,严谨是必须的。所以我们才需要进去实地勘察。 我之所以初步判断这里条件优越,是基于对区域地质构造、岩层产状、地表水文特征的综合分析。” 他巧妙地将系统技能的判断,归结为传统地质分析的结论。 “综合分析?”郑专家摇了摇头,“小赵同志,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,需要大量的钻探、物探数据支撑。” “光看表面现象,很容易误判。” “我看过资料,这一带历史上发生过中型岩溶塌陷。” “我建议,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规程,先进行大规模的地表测绘和物理勘探,至少打几个深孔,取得岩芯样本分析之后,再考虑是否深入洞穴探查。” “贸然进入未知洞穴,太危险了,也是对工程极不负责的表现。” 跟随郑专家来的几位技术人员也纷纷点头附和,认为按部就班、循序渐进才是稳妥之道。 刘主任有些为难地看向赵四。 从程序上讲,郑专家的建议完全正确。但赵四之前的判断屡屡精准,而且上级对进度要求很急。 赵四知道,如果不能说服这位老专家,项目进度将会被大大拖延。 他必须拿出更有力的“证据”,但这证据又不能直接说是系统扫描来的。 他沉吟片刻,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,忽然指着不远处崖壁上几处不易察觉的、呈带状分布的微小渗水痕迹,以及洞口附近几种特定的喜阴湿植物说道。 “郑工,您看这些迹象。这种带状渗水,通常意味着岩层内部有规模较大、且相对稳定的储水空间或通道,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渗漏。” “还有这几种植物的群落分布,也暗示着下方有稳定的湿气和微弱气流交换,这往往是大型溶洞系统具备良好自然通风条件的表现。” 赵四指着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:“您再感受一下这出风口的风力,稳定而持续,不是阵风,说明通风通道不仅存在,而且可能不止一个,形成了对流。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。” 他接着说道:“当然,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,最终必须依靠详实的数据。” “但我认为,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。先组织一支精干的小分队,由经验丰富的探洞人员带领,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,对已发现的这个入口进行有限度的探查。” “目的不是全面测绘,而是确认主洞厅的基本规模、岩壁质量和有无明显的重大地质隐患。” “如果初步探查结果理想,我们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精细勘探和工程设计。” “这样既能控制风险,又能抢回宝贵的时间。毕竟,国际形势不等人啊。” 赵四的话既有对老专家的尊重,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,更重要的是点出了“时间紧迫”这个最高原则。 郑专家听完,脸上的不以为然稍稍减退,他再次扶了扶眼镜,仔细看了看赵四指出的那些环境细节,又走到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。 第(2/3)页